罗九如是一名在海南生活的“候鸟老人”,却自称是只“家雀儿”,而她的梦想,是为海南召回曾经随处可见的“海鸥”。
一头花白的短发,一副金边半框眼镜,步伐缓慢但稳健,目光坚定,79岁的罗九如讲起话来中气十足。2003年,她从国家海洋局研究员岗位退休后便来到三亚生活,也为三亚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奔走呼吁了12年。
罗九如的初衷源自于40年前她第一次赴海南调研时的见闻。“海面上空成群的海鸥漫天飞,不时有飞鱼跳跃,海里各种鱼在游,晚上用探照灯往水里打,五彩缤纷的,简直就像个热带大鱼缸!”罗九如兴奋地比划着。
然而随着渔民过度捕鱼、海岸线过度开发、企业污水无序排放等问题对海洋生态的破坏,2003年罗九如再赴海南时,海水不再那么清澈,海滩逐渐被泥化,过去12年来,她只在三亚湾的海边见过一只海鸥。
“当时看见海鸥,我兴奋地喊出来了,这说明海鸥还没有都飞走。这里的海还有修复的希望,我想再把成群的海鸥召回来。”罗九如说。
自此,罗九如就一直为她的“海鸥梦”奔走。她一边在各地跑,从万宁到西沙,寻找海鸥的踪影,一边咨询鸟类专家,探讨海鸥引进和繁育方案,一边联系景区等企业,寻求场地和资金支持。
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会长孙冬听说了罗九如的故事后,专门请她出山担任协会的顾问,指导海洋生态调研和保护工作,同时配合她在大小洞天等景区开辟繁育基地,“罗姨执著的很,她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感慨,如果不能再见到海鸥,自己会抱憾终身”。
罗九如坦言,“召回海鸥”主要是在倡导一种保护海洋的理念,“海鸥需要红树林等植物栖息,需要海草和鱼类作为食物,‘召回海鸥’意味着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。”
如今,罗九如通过各方协调,向全球环境基金申请赠款,支持珊瑚监测与移植计划、三亚梅联村渔业社区共管模式示范项目、陵水海草特别保护区社区参与等多个项目。
罗九如明白,要兼顾保护和开发,让当地居民、企业、游客和海洋生态共赢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她建议三亚打造珊瑚公园、海底草原、海上森林、海鸥船等集保护和观光于一体的景点,发展“渔家乐”等形式的渔民风俗文化旅游。
海南近日印发《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14-2030年)》,确定了加强对热带常绿季雨林生态系统、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、海草床生态系统、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、珍稀濒危水生动植物、特有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,力争用16年时间,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,使生态退化区得到全面恢复。
罗九如对政策的出台很欣喜,但她也很清楚,海洋生态的修复和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在她看来,海洋生态保护教育要从娃娃抓起。作为三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愿者,她正准备和当地小学合作,开设海洋生态保护课程,“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海洋生态是多么的美,要去呵护这种美,带动大人一起行动起来。”
心系海洋、年近八旬的罗九如笑称自己是只三亚的“家雀儿”,“我觉得我最起码还能折腾到90岁,希望走不动之前能看到更多的海鸥回来”。